查看原文
其他

走!去野游|南投草屯镇:考工记工作室

DS 设计互联DesignSociety 2020-10-25



2

“走!去野游”第二站目的地

是由范承宗创办的

考工记工作室

草屯镇风光 ©范承宗


荃屋在日月潭 ©范承宗



考工记工作室位于南投的草屯镇

这里地处台湾地区中部

本地的产业大多聚集于此

还有大家所熟悉的日月潭



考工记工作室外景 ©范承宗


考工记工作室内景 ©范承宗



“考工记”的名字取自中国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周礼.考工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成员们在工作室一角 ©范承宗



考工记工作室着迷于挖掘隐藏在传统器物背后的故事与技法

在不断走访学习、亲手制作、探索创新中

延续传统工艺的精神、生命与温度



请输



我们邀请了来自考工记工作室的老朋友范承宗,作为活动第二站的野游向导,分享考工记工作室在南投草屯镇的设计故事。


范承宗

青年艺术家

2015年创立考工记工作室

致力于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创作

曾获IF、Red Dot、IDEA等国际设计大奖





Q1

竹是你创作中重要的材料与伙伴,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研究这种传统材料和技法?


我是工业设计背景出身,原本喜爱的是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传统手工艺其实从来不在我的关注范围内,2013 年的时候,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举办了一个计划,邀请10 位工艺家与10 位设计师来从事创作,最后完成的作品有机会前往意大利展览,而我因为想去意大利看一看,所以决定参加选拔,且非常幸运的被选入10 位设计师之中。


在小组分配时,我本来希望接触玻璃、陶瓷这一类的材料,没想到和一位竹艺师傅配对,当时我对于竹子并没有太多好感,因为从小接触到的竹制品多半是免洗筷或上亮光漆的一些粗糙商品,往往给人廉价、免费的不良印象,但当我真的用心请教师傅之后,才发现台湾许多传统老器物,特别是容具、农具类,许多都是以竹子制成的,而在制造过程中所展现的细节与美学可能比成品还更加吸引人,于是我越来越想去探索这些老物的制作方式。


回想以往参观博物馆时,也会看见许多台湾传统老器物被陈列出来,不过完全没有兴趣去留意,而当我了解它们的制作方式后再回头看,突然发觉怎麽每一个物品都那麽有趣?充满了非常多让人感到好奇的讯息,于是我开始渴求更多的资讯,陆续到南投竹山学做竹编竹椅、去高雄盐埕学做蒸笼、前往南投伊达邵部落学做鱼筌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体悟到手工艺是无法依赖图片或文字、文本传给下一个人的,只能透过身体去记忆,亲手经历后才能把相关的技法留在脑袋里,然后手把手的传承下去。我认为这种方式相当浪漫,因为如今老师傅们所熟稔的技术已然无法得知最早是由谁所创造出来的,但依然藉由一代传一代的型态延续至今,如同生命的繁衍递嬗一般,只不过随着老一辈人才的凋零,加上社会需求的减少,老物在市面上越来越少见,如果未来这些手工艺真的无声无息消失,实在太可惜,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能够透过哪些方法来保存这些文化,如果是纪录片导演会利用他的镜头、田野调查者会撰写论文,而我身为艺术设计工作者,利用自己的创作来唤醒大众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热情,似乎是责无旁贷的行为,于是我踏上了这条旅程。


《飘》,竹椅,2013 ©范承宗

左:《圆》,镜子,2015;

右:《榫》,碗筷,2015 ©范承宗

均曾参展设计互联“融·榫卯——和合而生”展览


《旁边》,竹编艺术装置,新竹芎林邓雨贤纪念公园 ©范承宗



Q2

考工记工作室通过走访台湾的传统手工艺人,习得不少传统技艺,请和我们分享一次你最难忘的拜师故事吧。


我想分享一段我到高雄一个名叫盐埕的小镇和师傅学习制作蒸笼的过程。当时高雄一个单位邀请我去驻地一个月进行创作,在我的住处附近的巷弄间,实在有很多迷人的老铺子,其中一间是卖手工蒸笼的。看老板做的过程真是太吸引人了,一个小小的蒸笼里充满了许多令我惊讶的老智慧。前几天在那边和他闲聊问东问西,他很爽快地说可以教我,于是我就开始学了,并且期待着吃到用自己做的蒸笼蒸的包子馒头。


手工蒸笼老铺子 ©范承宗


跟师傅学做蒸笼 ©范承宗


跟着师傅一步步亲手做,我笨手笨脚地了解方法与材料给予的感受,并用照片和笔记将师傅的制作过程给纪录起来,每个步骤、细节、要注意的步骤都不漏掉。


那时候在慵懒中没多想,只是觉得蒸笼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器物真美,看它从无到有被造出来的过程更是迷人,既然师傅愿意教我,就好好记下来吧。记着记着,渐渐萌生想要做点什么的念头,藏在里头美好的智慧,只躲在我的生活里用不上的烹饪器具里的话,有点可惜,想试试做点什么,把那些美好的部分带到我的生活里。


用照片和笔记记录师傅的制作过程 ©范承宗


运用形状、材料和方法的分类标签梳理工艺的流程 ©范承宗


我把过程记录集结起来,贴上三种标签,分成形状、材料和方法,想着形状和材料透过方法造成了物件。形状,能以相同或是不同的工具去改变形状。材料,能将材料在器物与制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功能,尝试类比成特性相仿的其他材料。方法,是形成这个器物的动作、巧思、手段,是我最珍视的部分,我想以这做为继续发展时不可或缺的中心。在标签之间布满了许多可能,也许还不错的、荒谬得好笑的、不明不白的。


“2015年6月刚完成的蒸笼首次启用并同时请朋友帮我剪发哈哈哈” ©范承宗


在学习中发现的那些绝顶聪明的方法,应该是超越一个人的一辈子所能达到的吧,可能得是好几个世代里,经过好几个人的一辈子才能累积、传承、演变下来的智慧吧。这是传统工艺最令我向往的地方。


学习从过去传下来的宝贵事物,做点适应现在的变通,有幸的话,或许还能做出心仪的东西。


“博物馆里的藏品本来只是生活物件,而现在对我们来说都是珍贵的文化。” ©范承宗



Q3

鱼筌是一个古老的捕鱼工具,从传统工具到艺术装置的转变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鱼筌是一种古老的捕鱼工具,用竹子和藤以手工制作而成,在许多地方和族群文化里都有这个东西。因为每个地方的鱼种不同、水域状况不同、地理形态不同、族群文化不同,所以会有各式各样尺寸和样子的鱼筌。从来自不同地方的鱼筌之中,我们发现其中有着共通的制作思维和造型生成方式,这些隐藏在有形器物背后的无形文化,就像是一种能顺应环境生长的生命体。


几年前,我到日月潭的邵族部落里,跟一位名叫袁光河的长老学习制作邵族的鱼筌,阿伯教我做的这个是用来抓奇力鱼的,跟以前在其他地方见过的不太一样,这个邵族的鱼筌里有两个倒刺结构,奇力鱼大概是很擅长逃脱的鱼吧? 


日月潭里的邵族部落 ©范承宗


制作鱼筌的材料 ©范承宗


制作鱼筌的材料都是阿伯自己到山上采集的,主要结构是竹子和山龙眼藤,编织缠绕的部分是一种叫芒萁的植物,去皮之后泡水,能够剥成三半,要取左右两边,正中间的梗因为太硬容易断,而且干掉会变脆,所以是不要的,左右两边取下之后,会是近似圆形的长条,圆滚滚的不用留意方向,制作的时候相当顺手好用,颜色也很好看。


鱼筌制作过程 ©范承宗


阿伯一边教,一边跟我们抱怨起来:「以前谁谁谁和谁谁谁也有来这里,他们都说下次要来跟他学做鱼筌什么的,结果拍完照片之后就没回来过,也没有打电话,只有你们真的有来。」这些听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客套话,没想到单纯的他竟然都当真了,可爱得让人心疼。


跟着阿伯把鱼筌做得差不多之后,还剩下底跟把手,我想带回家再想想要做成什么样子。将过程纪录整理起来,能见到鱼筌里有趣的老智慧,像是借由缠绕材(芒萁)的交叉綑绑方式与材质粗细的组合,让结构材(竹片)形成等间隔距离。还有以缠绕材(芒萁)固定结构材(竹片),能形成面状材料, 将面材固定于骨架(山龙眼藤),又能使面材形成立体曲面,骨架之间的形变与缠绕方式的改变,都充满了造型的可能性,尤其最美的是这里头对材质特性的了解和应用,真喜欢这些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迷人事情。


跟邵族长老袁光河学习制作鱼筌 ©范承宗


后来我将鱼筌的手工艺,陆续做成几个大得像是屋子的装置艺术,这些作品没办法拿来抓鱼,但是可以让人走进里头,认识好久好久以前的古老故事。我还会邀请公众参与到搭建的过程中来。虽然实现的过程总是不太容易,常和想像中有落差,但真实地去接触材料和制造,用双手参与这些过程与困难,是我们在创作过程里最辛苦也最迷人,也最希望和大家分享的宝藏。


荃屋工作坊在日月潭,2017 ©范承宗


很高兴大家都有坚持到最后,让制作古老器物的珍贵手艺得以透过各种方式重返我们的生活,从生活被送去博物馆再回到生活,从过去到现在直到未来。


荃屋II在设计互联,2018 ©范承宗


和志愿者、师傅一起搭建荃屋II,2018 ©范承宗



请  输


彩蛋:范承宗的深圳见闻 ©范承宗




请输

本文图文版权,除在文中标明版权信息的内容外,

均归设计互联所有

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如需获取转载权限,请私信公众号后台


编辑:黎芷欣
校对:顾灵
鸣谢:范承宗
编排:彭惠君


往期回顾:




*2018年9月16日-2019年2月28日,设计互联策划的新工艺百物展《造物新世代》在设计互联旗下主展馆展出,汇聚了来自50多位国内外设计师、艺术家、手工匠人的100多件作品,从“手工复兴”、“方法与技艺”、“迭代与创新”和“理想社会”四个维度,展现当代设计新世代诠释传统工艺的多样化尝试。

荃屋II,范承宗,2018 ©考工记工作室




*2019年8月7日-11月10日,设计互联主办、张雷策划的《融·榫卯 和合而生》展览在设计互联旗下园景展馆展出。
左:《圆》,镜子,2015;
右:《榫》,碗筷,2015 ©范承宗


《设计互联在苏州:设计的价值——活的传统》范承宗参展作品



更多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